管理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管理智库
首页 > 新闻资讯 > 管理智库
管理智库

浅析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日期:2016/4/8 10:08:33  点击数:
浅析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种类,更是震动着国内微观经济体的管理内核。然而,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关于内控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比较落后,企业对于内控审计关注度不足,内控审计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当前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控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关键字】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问题与措施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更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正处于摸索的阶段。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企业内控审计薄弱或没有内控审计,导致企业一方面经济业务繁多,而内部控制审计机制缺乏或有效性低下;另一方面,内控审计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 
  (一)内部控制审计建立模式不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在隶属层次上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前者使内控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但会造成经营者对内控审计的误解,从而不同程度引发审计风险;后者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的限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控制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由于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这本身就蕴藏着很大风险,而且因为制度本身是固定的,但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却不尽相同,所以,仅仅依靠制度基础审计,无法因地制宜地发现企业经营的症结以及舞弊现象,可能会使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另外,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控审计是事后审计,这样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地认为内控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还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审人员无职无权。另外,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经营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企业管理和经营领域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中相关机构的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单位搞真假两套账,这样内控审计人员就面临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也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几率,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形成审计风险。 
  三、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几经演变,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我国内部控制立法在不断吸收美国成果和适应中国企业现实发展阶段之间摸索前进,虽已制定了几部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我国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许多规则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基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并以此为标准,选择部分行业试行按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以此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二)创新改善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拓宽审计内容 
  企业应当做到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并行使用,克服以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习惯性的事后审计,将控制前移,使企业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应当更加全面地看待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站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不仅仅集中于会计制度等传统思维。会计控制的确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最基础的控制平台,但它绝不是内控审计的唯一对象。例如郑百文、银广夏等很多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也都比较健全,但是忽略了会计控制之外的控制环境,因此导致会计控制失败,这种案例不胜枚举。因此,内控审计不只限于某一个控制范畴,而应涵盖企业经营的每个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难题将层出不穷,审计人员应当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背景,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企业控制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灵活拓宽审计关注对象,全方位把握内控审计可能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内控审计日臻成熟。    (三)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实务操作是搞好内控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则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必须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为内控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数据合理合法与否的审计,对环境、人文、管理、经营、技术、人事等多方面的控制审计同等重要。审计人员在具备财务知识的同时,也要全方位了解企业的其他情况。因此,重点培养多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熟悉审计、法律、文化、人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企业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最后,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因此要抓好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审计队伍的总体素质,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四)逐步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着力研究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审计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正审计法律法规,灵活把握审计范围,针对相关内部控制鉴证制度法律级次较低的现状,应当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我国强制实行内部控制鉴证的法律法规,使得内部控制审计有法可依,彻底消除那些审计手段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优化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四、结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是监管内部控制外部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内控审计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与方法、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内控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审计手段与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我们要不断加深理论学习,借鉴国外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规律,深化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优化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使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日臻成熟,建立符合我国企业的中国特色内部控制审计。 
  参考文献: 
  [1]黄辉.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12(4) 
  [2]郑素珍.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J].现代商业.2010(9) 
  [3]袁健玲.浅谈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5) 
  [4]董伟.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7) 
  [5]朱聪俐.内部控制审计研究[EB/OL].doc88.com.2011 
      来源: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