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构建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

日期:2016/7/28 9:21:51  点击数:
构建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核心的银行业,如何发挥其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如何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既是银行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新的历史转折点已然到来,商业银行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推动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使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认为,商业银行正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
供给侧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一系列发展新常态,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有待落实、实体经济困难重重、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仍然较大等。在消化落后产能和进行行业结构调整进程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风险暴露将在所难免。
多重压力之下,业内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应全力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这是银行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银行业应将防范化解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起既能有效防控实质风险,又能适应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防风险与促增长并举
在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转变的新常态下,银行业已经告别高增长、高息差、高利润的“三高”时代,外部环境和发展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邵平指出。
业内专家分析,在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增加、盈利下降,潜在风险隐患不断积累,信用违约风险加大,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或欠息;另一方面,产能过剩治理带来的信用风险日益显著,存量债务和逾期贷款预计将推动不良持续增长,大型企业集团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部分房地产贷款甚至也可能出现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今年一季度的1.75%小幅上升。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12个季度上升。
面对严峻形势,今年以来,各家银行均将信用风险防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办法措施,加强动态风险监测和预警,有效缓释存量风险,严格控制增量风险。
工行表示,该行完善了大数据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排查会诊和安全加固,组建了专业化处置队伍,努力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和效益;农行则持续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风险管控,推进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专项治理,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银行将防控风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创造新供给,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实现对金融新常态的引领。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商业银行正逐步降低“两高一剩”和“僵尸企业”等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力经济转型。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今年以来,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客户名单制等举措,多家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两高一剩”行业实施了严格的信贷管理,严控这些行业新增贷款,真正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的目标。
加快不良资产“出清”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而其中去产能和去库存所涉及的行业恰恰是不良贷款发生的重点领域,商业银行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大力度盘活信贷存量,推动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工作。”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表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暴露尚在可控范围,但在不良贷款处置机制上尚不完善,由此导致部分亏损项目的再融资仍在维系,形成长期滞留在低效率企业的隐性不良贷款。
因此,无论是推动供给侧改革还是推进商业银行自身转型,都应该通过丰富市场化手段,打破传统处置模式,将不良贷款处置与盘存量、调结构、稳增长充分结合,促进经济新陈代谢。
“一方面,积极参与并努力主导相关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处置,促进僵尸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另一方面,要在用好用足财务和拨备资源、加大力度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同时,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工具,降低存量不良贷款规模。”牛锡明建议。
时隔8年重启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是今年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行、招行陆续试点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农行的30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已经“在路上”。
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良资产+互联网”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从技术手段来看,部分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此外,还产生了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的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的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已有25至30家。
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更多愿意承担高风险并有能力通过处置不良贷款获得高收益的机构,可以支持机构综合运用债转股、重组并购顾问、股权投资、夹层资本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转型信贷经营管理机制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真正渗透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去,加快信贷和服务模式创新。
“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要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牛锡明表示。
同时,业内专家建议,应构建分层分类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授权审批流程。商业银行要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表内外及境内外各类风险都纳入管理范畴,加强前、中、后台的分工与配合,强化“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有效应对实体企业转型下的风险管理新挑战。
责任落实的“严肃性”也被提升至重要位置。银监会日前强调,未来应落实好董事长作为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行长作为风险控制第一责任人、监事长作为风险监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好风险处置的主体责任,做到“风险在什么地方出现,就在什么地方化解”。
业内专家表示,与供给侧改革相适应,以传统贷款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特征的信贷经营机制,需要尽快转变为基于主动经营风险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新型机制。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周萃